网飞《爱死机》呈现马克·莱德劳赛博朋克故事

Oct 29,25

早在成为维尔福软件公司的首席编剧及《半衰期》系列核心创意主脑之前,年仅21岁的马克·莱德劳便于1981年创作了短篇小说《四百少年》。这部作品最初发表于1983年的《Omni》杂志,后因入选《镜影:赛博朋克选集》获得更广泛关注。莱德劳在其个人网站幽默地指出,这仍是他被阅读最多的作品——甚至可能超越其为《Dota 2》撰写的赛季广告文案。虽然游戏玩家主要通过《半衰期》认识他,但他的创作遗产远不止于电子游戏——这恰是人生轨迹难以预料的明证。

在这座反乌托邦都市中,敌对接派遵循武士道精神的荣誉准则,而四百少年的出现迫使各方形成岌岌可危的同盟。这部视觉震撼的改编作品出自凭借《爱,死亡与机器人》之《冰》斩获艾美奖的加拿大导演罗伯特·瓦利之手,将 breathtaking 美学与原始张力完美融合。

“灵感来自我在俄勒冈州尤金市散步时的顿悟,”莱德劳回忆道,“看到电话杆上贴满演唱会海报,那些酷炫的乐队名称让我想创造属于自己的。这就是帮派命名概念的由来——它成了推动叙事的有趣创作引擎。”

虽已从《半衰期》系列退休,马克·莱德劳仍在网络空间保持创作活力。图片来源:Mimi Raver。

在首次发表四十年后,《四百少年》于《爱,死亡与机器人》第四季中以网飞剧集形式重获新生。由罗伯特·瓦利(代表作《齐马蓝》《冰》)执导,蒂姆·米勒撰写剧本,约翰·博耶加献声配音,这个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“原作在赛博朋克演变过程中渐被遗忘,”莱德劳在本季首映前的视频通话中感慨,“我从未预料到这次复兴。”

改编计划早在十五年前就初现端倪,当时Blur工作室的蒂姆·米勒曾表示兴趣,但因工作室变动而搁浅。当《爱,死亡与机器人》于2019年首播时,莱德劳兴致盎然地关注着,并注意到米勒在改编J·G·巴拉德《溺亡的巨人》这类挑战性原作时展现的独特视野。

《四百少年》现已加入《爱,死亡与机器人》选集。图片来源:Netflix。

2020年移居洛杉矶后,莱德劳偶尔会在行业活动中与米勒相遇。尽管对《四百少年》的期盼秘而不宣,他仍嗅到了潜在契机。苦候多年的改编邮件终于在一年后抵达。“剧集在尊重原作的同时引入了视觉增强,”莱德劳指出。他刻意保持最低参与度——以此在新鲜视角下享受创作过程。

“他们的创作成果非凡卓绝,”他如此评价最终成片,“约翰·博耶加的表演、角色设计、口音与场景设定——都以惊艳视效提升了故事层次。”回顾这部早期作品,莱德劳坦言:“这出自另一个版本的我,恍如隔世。我仍为年轻时的创作成就感到惊叹。”

此后岁月里,莱德劳于1997年《半衰期》开发期间加入维尔福。尽管自2016年“退休”,他澄清这并非创作力枯竭:“我觉得当初退休宣言说得太绝对。”在游戏生涯期间传统出版业已彻底转型,他将重心转向音乐与个人项目。随着维尔福发布《半衰期2》纪录片及他本人在YouTube上传开发档案,意外收获了新受众。“当时我突然想,‘也许我入错行了——该专门泄露前雇主机密!’”他打趣道。

虽然维持着与维尔福的某些联系,莱德劳清醒认识到工作室的演变:“我那个时代的同事大多已离开。”随着《半衰期》纪录片完结,唯有《Dota 2》的周年纪念可能引发更多回忆——除非维尔福决定挖掘《异形丛生》的历史。

对话不可避免地转向《半衰期》的未来。莱德劳谨慎地避谈未公布项目,但反思了离开维尔福后的创作参与。“我愿为小岛秀夫那样的游戏润色台词,帮助演员更好演绎,”他提议道,同时承认自己的“硬性退休”可能向业界传递了更广泛的疏离信号。

离开维尔福后的机遇意外有限。“接到的工作与我的专长不符——比如为手机激光 tag 游戏撰写背景设定,”他哭笑不得地透露,“人们总认为我擅长宏大的游戏叙事,而《半衰期》的精髓恰恰在于克制的叙述。”

当被直接问及是否会为假设的《半衰期3》回归时,莱德劳立场明确:“绝无可能。即便在职期间,我也意识到自己成了警示之音。新创作者理应获得主导权——他们不该听我说‘G-Man不会那样做’。”未曾玩过《半衰期:爱莉克斯》的他,感觉已与维尔福当前的创意方向脱节。“那种高要求、尖端的开发流程不再符合我的兴趣。我的《半衰期》篇章已经完结。”

然而莱德劳的创作遗产仍在延续,四十年后《四百少年》的网飞改编便是明证。“我有幸为文化现象贡献力量——在赛博朋克尚未定名时参与其中,随后协助塑造突破性的游戏工作室,”他沉思道。倘若《半衰期》某日移植其他媒介,马克·莱德劳或许会再度经历这种体验——创意旅程至此圆满轮回。

Copyright © 2024 kuko.cc All rights reserved.